应天齐艺术展上的装置作品。 深圳商报记者 梁瑛 既立足于当代中国现实,又创造出独有的当代表达,艺术家应天齐的创作,正在作为一个独特的标本进入批评家的视野。近日,王林、皮道坚、王南溟、段君、胡斌、王晓华、汤奇云等艺术界专家学者汇聚大芬美术馆,围绕正在此处展出的“应天齐艺术展——世纪遗痕与未来空间”,探讨应天齐跨越30年的创作给中国当代艺术带来的启示。 展期长达半年的“应天齐艺术展——世纪遗痕与未来空间”自5月27日在大芬美术馆开展以来,备受各方关注。此次展览呈现了艺术家应天齐自1986年以来30年间创作的多个系列作品。从架上绘画到装置、影像,从西递村版画、徽州之梦到芜湖古城,在回看应天齐艺术历程的同时,回看30年来中国当代艺术走过的历程。正如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著名美术批评家范迪安在展览前言中所说,应天齐的创作是一部中国30年的美术史,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策展人、批评家皮道坚也认为,应天齐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标本”。他说:“应天齐的艺术创作能够把我们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未来很好地联接起来。他的作品确实是立足于中国当下的现实,比如古建筑和民居的拆迁等,他提供的视觉是一种可以供我们触摸的视觉,这与传统绘画、古典绘画、甚至与现代主义提供的视觉是不一样的。应天齐的绘画是以一种纯粹的、可以触摸的形象代替了具象的绘画,从而在抽象和具象之间找到了第三条道路。他用一种可以触摸的视觉取缔了现代主义、形式主义的视觉,他所揭发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物质饱和之后的一种状态,是在急躁喧闹之后的情景,引导我们深思。” 皮道坚认为,应天齐的艺术表达,既充满了激情,又饱含着问题意识,“一个一个的问题,他不断地在向我们发问,我们在他的作品面前,会自主、不自主地思考,这种思考可能是形而上的,也可能是形而下的,但是无论如何你在他的作品面前会驻足思考。”这一点上,深圳文艺评论家协会副教授汤奇云也有同感,他把应天齐各个时期的创作分别归结为“苍凉叙事”“愤怒叙事”“忧伤叙事”“沉思叙事”。在汤奇云看来,应天齐的艺术是一种哲学性的艺术,是对生命的追问、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对灵魂的追问。“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我觉得这种哲学艺术是很珍贵的,他是启迪我们思考自己的生存意义和生存行为的真正的艺术。”汤奇云说:“难道我们只能在一张白纸上画最新、最美的画,过去的遗存都可以完全不要吗?应天齐在这里,用自己的艺术行为和艺术思考,显然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 应天齐立足于当代现实的创作,不仅引起了众多观众的共鸣,也获得了批评界的一片叫好之声。著名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王南溟就表示,应天齐的艺术是让人用来反思的,而不是用来审美的。王南溟认为应天齐的架上作品和他的行为、装置、影像是连在一起的,绘画只是呈现其中的一组片断。“他这几年所有创作方法都拓展了,拓展到了艺术的边界以外,这很重要,让我们直接看到画面背后的内涵和信息。” 在王南溟看来,应天齐的艺术作品中有他自身经历情感的折射,他站在自己的老家,从自己的角度创作出的作品,是有血有肉的,不是一个空降的概念。“2000年以后我们一直在讨论,什么样的当代艺术才能成为中国的当代艺术?搭着中国的脉搏,才可能成为中国好的当代艺术。” 西安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著名批评家王林也对应天齐的艺术充满期待,王林表示,中国社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被忽略,就是我们如何重建民间?民间的重建和社区的更新是一个全球文化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应天齐对社区重建的理想,有了自己价值的诉求,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王林说:“我们的艺术家不能被‘成功学’绑架,‘成功学’里面,一个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个是‘厚黑的利己主义者’,艺术家要责任感,首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有良心的公民,应天齐先生可以做一些更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当代艺术对中国来说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