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庄60年的“文艺之风”
8月18日,朱家湾“文艺之夜”。
老演员在演唱。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榆中县朱家湾人以颇具规划的文艺扮表演名于榆中县城上半川,并逐步成为榆中上半川的文明中心。不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新戏,仍是八九十年代的传统戏、秧歌以及现在的广场舞,都盛极一时,在榆中县大众心中留下了深入的形象。 1 白日下地干活,晚上排戏 2017年8月18日黄昏,一抹殷红的落日映在薄寒山上,乳白的炊烟和湛蓝的天空交错在一起。坐落榆中县兴隆山脚下的朱家湾村,在落日的余晖下宛如仙界。 晚上7时,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李晓灵在朱家湾的老家里忙前忙后,招待着小院里集合的二三十名乡邻,他们热情洋溢,充溢等待。 顷刻间,锣鼓声急,管乐齐鸣。朱家湾最早参加文艺扮演的李彦福白叟,本年现已70多岁了,他双手抱胸,昂首发力,一喉咙秦腔犹如晴空之雷,撼人心神。接着,其他人也相继露脸,各展才艺,白叟们吼秦腔,唱流行歌曲;孙辈们跳民族舞蹈。整个小院歌声嘹亮,热闹非凡,让这个本来安静的村庄洋溢着近乎过节的气氛。 这是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年打开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重走西北角甘南组学生在朱家湾看到的情形,他们经过实地考察,进一步了解了当地连续多年村庄文明。 “今日邀请来的人,首要是村里剧团的成员。长期以来,我一向想记载我们村庄的前史,我想以这样的方法,让这帮老演员从头聚聚,以此连续朱家湾文艺扮演的前史。”安排这次活动的李晓灵教师说。 在朱家湾,像这样的文艺联欢,每到节假日都会常常扮演,现已成了朱家湾的文明亮点。据悉,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朱家湾人以颇具规划的文艺扮表演名于榆中,并逐步成为当地的文明中心。不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新戏,仍是八九十年代的传统戏、秧歌,乃至是现在的广场舞,都盛极一时,在榆中县大众心中留下了深入的形象。 朱家湾村山环水绕,地灵人杰。据李晓灵教师写的《最是戏中日月长——建国六十年来朱家湾文艺扮演写实》记载,朱家湾人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新戏开端,组建了自己的艺术剧团,为之后文艺事业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根底。 上世纪六十年代,朱家湾人以乡民李彦福、张学智、郭丰隆为中心组建了自己的宣传队。朱家湾宣传队刚开端多以地摊的方式扮演,后来改为在庙院大殿前搭台扮演。再后来有了用木板搭戏台的扮演。农闲时节,他们到邻近的梁家湾、郭家庄、分豁岔、陶家窑等村沟通扮演。尔后,朱家湾宣传队逐步强大。 朱家湾宣传队开展的黄金时期,成员多达40人,剧种五光十色。宣传队首要扮演剧目是秦腔,别的还有眉户剧、歌舞剧、话剧、豫剧、陇剧等。 剧目上,有很多是依据其时的《农民报》和各种乡村刊物上的相关资料自编自演的现代短剧。有着40多年教龄的杨积泉老先生回忆说,1964年朱家湾宣传队是榆中县城上半川其时规划最大、扮演时刻最长的宣传队,在各种活动中发挥了很大效果。 “剧团排练那么辛苦,给你们薪酬吗?”在与老先生的谈天中,兰州大学传播学研究生黄淑君显得十分猎奇。 “我们团队将近40个人,首要由本村的大众组成,白日在地里干活,晚上回来编列戏曲,没有薪酬,也不计工分,可是乡亲们热情高涨。”朱家湾宣传队五光十色的扮演,诠释了我国西部地区共同的文明面貌。 |